辰溪文旅云>文化遗产>辰溪土陶烧制技艺
辰溪土陶烧制技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类制陶的历史可以向前追溯至石器时代,而辰溪县的制陶史,则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辰溪制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非金属矿有陶土、高岭土、紫砂岩等,仅地表储量就高达20亿吨以上。全县80%的乡镇都有丰富的紫砂页岩和陶土资源,厚度大,开采成本低。


微信图片_20200114093329.jpg


1993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辰溪县火马冲镇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该遗址的遗物以陶器为主,种类有罐、釜、钵、盆、簋、盘等,纹饰则流行凤鸟纹、羽翼图案和祭祀场景。据学者们估计,遗址早期距今约7400年前后。比起后来2006年发掘的台坎大地史前贝丘遗址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这自远古而来的制陶技艺,让辰溪县的制陶早早有了模样。


微信图片_20200114093427.jpg


辰溪县制陶业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据传,明代末年,贵州十余瑶民为了躲避战乱,顺锦江河而下,落脚于辰溪县潭湾镇报木洞一带建窑开坊。他们带来的釉和坯体的配方,填补了当时辰溪县陶器无釉的空白。原料浸泡、和匀、坯体、堆码,用时切割成泥块放在车上,车盘旋转拉坯造型,凉干后再进行整形,用木棰外打成花纹,风干后上釉再风干,成批入窑堆码。而在这繁琐的制陶工序之后,每20吨的陶器烧制,还需要燃烧50担的木柴,和长达60个小时的不能熄火。


微信图片_20200114093436.jpg


辰溪陶器,有釉的历史就始于此,以前陶器是无釉的,坯体也是一种泥料加点砂。贵州瑶民带来了釉和坯体配方,坯料配方是骨粉土40%,黄土40%,油土10%,白泥10%,以上原料浸泡、和匀、坯体、堆码,用时切割成泥块放在车上,车盘旋转拉坯造型,凉干后再进行整形,用木棰外打成花纹,风干后上釉再风干,成批入窑堆码进行烧制。通常每20吨窑货需烧木柴50担,从点火到熄火60个小时。那时土釉配方是:坨生20%、红土20%,草木灰60%,三种原料各自放入桶中浸泡、搅拌、过滤,反三种过滤原料混入釉缸中搅拌均匀后就可以上釉了。年长日久帮工汉人学会制陶技术自行建窑开坊。因陶土和生意上的相争,贵州窑工返回家乡,整个产区由当地人继承流传至今。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5-523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