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文旅云>文化遗产>辰溪非遗传承故事丨又见“茶山号子”声嘹亮
辰溪非遗传承故事丨又见“茶山号子”声嘹亮

曾经献唱中南海怀仁堂,面对后继无人的危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辰溪独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号子”传承后继有人——

 

又见“茶山号子”声嘹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夏涛 通讯员 米承实 沈玉兰

 

“呜哇哇呜哇哇……”12月2日下午,循着嘹亮的歌声,记者来到辰溪县黄溪口镇原黄溪口办事处大院,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米庆松时,他正在教孙子孙女学习茶山号子。

 

不久前,在全县第三届茶山号子赛歌会上,孙子米铭获奖。米庆松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茶山号子后继有人了。我也对得起逝去的师傅,对得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称号了!”

 

茶山号子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瑶乡,这是一种瑶民冬季翻挖茶山时唱的劳动号子,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08年,辰溪茶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8年春,辰溪县黄溪口大湾村业余歌手舒黑娃以一曲茶山号子,在湖南省民间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继而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会演,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被誉为“湘西歌王”。

 

“茶山号子发声方法独特,音乐旋律与众不同,高音区翻高八度,特别高尖,堪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奇葩。”米庆松曾拜舒黑娃为师,全面学习掌握了茶山号子的演唱技能和理论知识,并被招录到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文化站工作。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辰溪县还处处唱响茶山号子。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唱号子挖茶山的习俗逐渐淡出生活。人员老化,年轻人又不肯学,茶山号子面临传承困难。2010年时,全县会唱茶山号子的不到50人,其中最大的80岁,年龄小于60岁的只有3人。

 

为了传承发展这一艺术瑰宝,辰溪县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每位茶山号子民间艺人建立个人艺术档案,搭建一对一传承机制,每位民间艺人每年带一名徒弟,视其徒弟的歌唱技艺,县里每年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通过举办赛歌会的形式来传承。

 

米庆松更是心急如焚。2011年,时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在罗子山学校免费开设培训班,每周三下午集中授课。到2017年退休时,他共培训了50多名孩子,其中10余人可登台表演。

 

退休后的米庆松住到了黄溪口集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茶山号子接班人上。2018年3月,他在黄溪口镇中心小学开设茶山号子培训班,报名者达50多人。经过测试,最终留下27名孩子。“现在,庆松老叔每周三下午来上课,2个小时,都是免费的。”负责对接的黄溪口镇中心小学教师米国佳告诉记者。

 

一系列举措下,辰溪演唱茶山号子的人“止跌回升”。2011年,参加首届茶山号子赛歌会的只有34人,到2014年第二届就达到了40多人,今年11月18日第三届赛歌会参加的人数达到50余人。

 

“今年的赛歌会上,我有13个小徒弟上台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说起徒弟们,米庆松乐开了花。

 

2018年,米庆松跻身为国家级传承人,“这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将这个培训班开下去,让茶山号子永远唱响瑶乡,唱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5-523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