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曾告诉朋友,道德文化之祖,善卷之墓就在我的家乡辰阳古城边上,他感到惊奇!
我曾告诉朋友,“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中的大酉藏书洞,就在我的家乡辰阳古城边上,他再吃一惊!
我还告诉朋友,屈原在《涉江》中写下的“朝发枉渚,夕宿辰阳”中那个辰阳,就是我家乡的古城辰阳。他还是大感惊奇!
说实话,一个县城,只要具有这三者之一,其文化分量之重就足可引以为豪,何况三者齐聚一个县城!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先秦文明真是稀若珍宝,既使别的条件都除外,仅凭记有辰阳古城这三项古老文明,称《古城辰阳》当之无愧!
时代巨变,沧海桑田。随着城镇化的滚滚浪潮,古城辰阳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建设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习总书记的指示,言犹在耳。我们编辑《古城辰阳》,就是要为“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辰阳,立此存照。
历史名镇 文明圣地
文明,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更新。判定一个地方的文明,关键的标准看城市。当年,文化先哲屈原,千里迢迢,夕宿于此,就因为这里有一座古邑——辰阳。
辰阳,位于湖湘边陲,历来被人视为五溪蛮地,然而可喜的是,她却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松溪口的“蚌塑龙”,征溪口的白陶罐,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龙凤之乡,伏羲故里,虽然还只是传说,但却隐含着辰阳的文明密码与骄傲;文明先圣善卷,不受帝位,归隐大酉,历为世人高山仰止;面对文化劫难,大酉藏书又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文脉延续……
翻阅辰阳文明史,
感受她的厚重与精彩!
古城辰阳全景图
木洲春涨 沅洲泻润
在辰阳,有两座宝岛,为古代胜景,一为木洲,在古八景中称为“木洲春涨”;一为状元洲,在古八景中称为“沅洲泻润”。
木洲,位于沅江的上游,是屏护辰阳的一道关隘。当沅江冲破大山的阻挠奔下险滩,来到宽阔平缓的地带时,她打盹了,在离辰溪县城还有十来里的开阔处小憩。上游冲来的泥沙随之在这个地方沉淀、聚集,露出了水面,渐渐地长大。沅水因它们的日渐壮硕而挪动身子,并将它揽在怀里。这就是人见人爱的木洲。
木洲春涨
木洲因木而得名,据《辰溪县地名录》载,“昔日洲上树木成荫,故称木洲”。据木洲当地人讲,木洲像一块巨大的木排,通过江里的链子岩牵着,而链子岩的末端是几千米外上游北岸的铁锚山。因为木排是木头做的,所以叫木洲。
木洲人还得意地说,因为木洲原本是木排所化,所以不管涨多大的水,都不会被水淹,因为有铁锚山锚着,链子岩链着,也不会被洪水冲走。
木洲村属于辰溪县修溪镇的一个行政村,洲上有8个村民小组,以欧阳姓为主。
据木洲人介绍,6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江西迁来这里安居,开始在洲上耕种。因为洲上有大量的淤泥,土地肥沃,又在水中央,不易引起旱灾,因此年年五谷丰登,洲上的人们繁衍生息,丰衣足食,恰然自得。
岁月悠悠,到了清朝晚期,据说有一个叫欧阳添才的人,从浦市引进柑橘种苗试栽了几十株。几年后,结的果竟又大又靓,黄澄澄的,吃起来又甜又多汁,比起其他地方结的柑橘,无论是卖相、甜度,还是产量,不知强过多少倍。于是木洲的柑橘美名远扬,人们争相购买,欧阳添才靠种柑橘很快建起了有封火墙的大宅子。
看到在木洲种柑橘能较快地发家致富,木洲人纷纷改种水稻为柑橘。知县尝到木洲柑橘的甜美后,如获至宝,将木洲柑橘取名为“辰溪甜橙”向朝廷进贡。
20世纪50年代初,外贸部门以其标注“中国辰溪橙”远销苏联、东欧及东南亚各国。1959年,木洲甜橙亩产3175公斤,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其出口量达312.5吨,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木洲村书记欧阳兴泰曾两次走进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进入21世纪,沅水流域梯级开发响战鼓、其中第6级大洑潭水电站就建在木洲洲头,2004年破土动工,2009年建成发电。从此,一条大坝从木洲洲头穿过,贯通沅江两岸,木洲人靠渡船来往于沅江两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木洲经济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木洲人有的继承光荣传统经营柑橘树;有的则在外面做生意、包工程、或打工挣钱;有的干脆在木洲开起了酒楼、鱼庄,每天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食客。特别是一批木洲人利用其优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进行了乡村旅游开发。
2016年7月,在辰溪县首届“山水修溪,醉美之旅”的旅游活动中,上千名游客和工作人员充分领略了木洲的美,洲美水美人更美。木洲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给游人带来了完美的精神享受。
今天的木洲,这个沅江的宠儿,在新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更加英俊潇酒,更加光彩照人,这位从沅水深处走出来的沅江骄子,就像舞台上的明星一样从来都不缺少掌声与喝彩。
沅水与辰水在辰阳交汇,与从城郊而来的双溪环流,在县城前形成了一个状元洲,古人将它形象地称为“沅洲泻润”,为辰阳古八景之一。“泻润”、本意为雨水倾泻滋润之意,这里,倾泻滋润着状元洲的不仅是雨水,更有沅水和辰水的流水。
状元洲作为辰阳的古八景之一,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如本县清代秀才张良城在《辰水回澜》一诗中写道:“螺鬃高横天子墓,黛鬓低映状元洲。”与他同时代的本县秀オ刘家高也吟道:“两岸烟萦天子墓,一潢碧映状元洲。”同是本县清代秀才的张明享在《玉带环流》一诗中写道:“一派清扬君子德,三篙曲赴状元洲。
清代道光版《辰溪县志》载:“状元洲、城前沅水中。昔有谶云:“洲见县门前、辰溪出状元。故名。“清代康熙版的《辰溪县志》亦载云:“状元洲,在县西。有谶云:洲在县门前、辰溪出状元。”
辰溪县城前的这一江洲如何以状元之名命之、不得而知、谶语也未必可信、但状元洲之名饱含古代辰溪儒生对通过科举考试面走上仕途之路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
辰溪是否出过状元、目前无证可考。辰溪在明清时期出过进士、举人,却是有明确记载的史实。而更远的元代、辰溪曾取得科考的辉煌成绩,光辰溪的武姓人氏就考取了7个进士5个举人、这7个人里有没有状元还有待研究,可惜没有他们的名字、因为这是发生在明朝所修订第一部县志之前的事,因此没有详细记载。只在清代康熙版《辰溪县志》中记有寥寥几句:“元七进士五举人碑皆武姓碑,今尚存、字完整可读。”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此碑已无可考证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航道部门对河道进行整治、在状元洲旁垒石堆坝,使河水集中、便于航行。70年代建沅水大桥后,砂卵石往县城一側聚积,河床逐渐抬升,状元洲遂没于卵石之中。
延伸
编者寄语
文化是社会的基因。一个地方的文化即是一个地方的社会基因,而从事文化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是传承这种基因。社会要进步就不能没有文化基因。传承文化基因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继承,二是发扬。《古城辰阳》旨在益于后人,希望并相信有更多的人珍惜本土优秀文化,吸纳本地优秀文化,让优秀的本土文化成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动力!
扫描二维码
关注辰溪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辰溪县辰阳镇东风西路文化楼
TEL : 0745-5232342